“情義95,我們一起守護”。那是什么樣的情義? 又守護什么呢?郭清江說,守護與華社的關係,守護 社會的價值觀,守護“正派辦報”的理念。而所謂情 義,大概是一路相伴成長,互相扶持的一種關係。
《星洲日報》創刊95年,伴隨多少代人 成長。讀者一句“我們從小看星洲長 大的”,足以讓郭清江深深感動。身為世華媒體 (馬)集團總編輯兼星洲日報總編輯,有什么比 讀者愛看報紙,不離報紙來得慶幸? 說來,他不也是這95年來其中一位“從小 看星洲長大”的讀者。在那個沒有電視、手機、 網絡的年代,報紙就是他的娛樂、資訊與知識來 源。他的人生軌跡和報紙緊密連結。要不是中六 那年在報章看到韓江新聞專修班的招生新聞,可 能就不會成為記者了。 去年正夯的港劇《新聞女王》在業界人士看 來有些誇張,但觀眾看得津津有味,相信記者始 終極富正義,任何危急現場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殊不知,戲劇般的新聞現場,早在郭清江的新人 時期就曾上演。當時他在《新明日報》工作,接 到採訪任務,有人在湖邊企圖輕生。初出茅廬的 他抵達現場,並不急著採訪報導,而是和當事人 聊天,終於勸阻對方。 “我的新聞其實寫到平淡無奇,但我的主任 把標題改到大大個‘本報記者飛車救人!’”郭 清江回憶道,“那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體會到 原來記者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也感受到了媒體的 力量!”
媒體的力量來自內容
“媒體是有力量的。”這是媒體工作者必須 時時警惕的一句話。郭清江認為,無論時代如何 改變,不論是紙質媒體或新媒體平臺,媒體的力 量都來自內容的高度和溫度。媒體也有生命力, 來自它的公信力、對社會的承諾,也取決於是否 能和社會的脈搏一起跳動。 華團、華商、華文教育和華文報一直是馬 來西亞華社的四大支柱。郭清江強調,《星洲日 報》必須認清社會賦予的責任,為華社乃至整個 國家的未來發聲。而這一種責任必須由一代代媒 體工作者傳承與守護,“媒體如果連這些功能都 沒有了,我們就什么價值都沒有了。” 2016年郭清江接任《星洲日報》總編輯後, 先後推出各種專版,力求拉近與讀者、社會的關 系,增強讀者的黏度。 曾有不少讀者向他反映,每天從報紙接收到 很多負能量的新聞。和現在網絡搶流量的現象類 似,有一陣子本地媒體用聳動的評論或照片吸引 讀者。過去報紙、電視、廣播等主流大眾媒體像 單向傳聲,給予什么,受眾都接收。時代變了, 讀者、社會不再被動接收,對媒體是有期望的。
於是,《星洲日報》原本第二版觸目驚心的社會 新聞,郭清江決定改為〈暖勢力〉專版,報導暖 心的好人好事新聞。除了報導社會上的善心美 事,也期許無形中啟發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進入網絡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習慣大小病痛 都上網找答案,但資訊海中真假消息難辨,還可 能招致利益受損。《星洲日報》珍惜長年累積的 影響力,登高一呼召集各方醫生成為〈醫識力〉 專版的醫藥顧問,提供讀者正確的醫療資訊。 “我們是帶著服務讀者的心態去經營這個版,而 且堅持每一天。”
擴張媒體的影響力
另外,透過〈我們〉專版報導這片土地上 不同族群的文化故事,加強華社對其他族群的認 識,培養認同感。然而在網絡世界,很多網民特 別針對異族留言,會讓人懷疑這個世界到底變成 什麼樣子。郭清江強調,在如此撕裂的社會,媒 體有必要做些什麼! 於是除了〈我們〉,《星洲日報》發起跨媒 體行動,聯合英文報章《星報》(The Star)、 馬來報章《陽光日報》(Sinar Harian)、馬來 電視臺Astro Awani和淡米爾文報章《Malaysia Nanban》一起報導和關注同一課題。 多年來,各源流讀者閱讀各自語言的報章媒 體,導致各族的新聞接收是單方面的。透過跨媒 體行動,同一個課題,各語言媒體從各自讀者族 群的角度出發,相互討論重點,再把報導相互交 換和翻譯,於同一天 刊登。如此一來,各 族群都可以關注到彼 此的想法與角度,所 報導的事件議題也可 以透過跨媒體平臺, 擴張影響力。
《星洲日報》 95歲,但一點都不 老,設有鼓勵年輕人 創業的專版〈後生可 為〉。“現在很多年 輕人不要打工,喜歡 創業。”郭清江說, 但創業未必成功,透 過報導創業青年的失 敗和成功的經歷,能 鼓勵及啟發其他年輕 人。雖然有的年輕受訪者沒有訂購報章,但當報 導刊登後,他們接到很多親戚朋友恭賀上報的電 話。這股熱情,讓他們感受到不同於網絡的媒體 影響力。 網絡世界很快,很多人認為報章新聞慢, 過一天就過時了。可是有些議題有待發酵,有些 議題不斷重演,需要累積、重整、分析。郭清江指出,在〈星期天頭條〉專版,記者以調查式專 題報導深入各種時下課題,像是揭發詐騙集團手 法。看報紙不只是在看日常新聞,也深入瞭解和 緊跟不斷變化的議題。
還有人看報紙嗎?
在網絡時代,報章媒體最常被質疑的是“現 在還有人看報紙嗎?”誠如前述郭清江的分享, 《星洲日報》一路以來陪伴很多讀者成長,包括 他自己都是從小讀《星洲日報》長大的。但他不 否認,當讀者買不到報紙的時候,久而久之就會 變成習慣,不買不看。 郭清江拿網購比喻,物流做不好,東西就賣 不出去。“報紙也是一樣的,再好的內容,如果 無法把最後一哩路發行做好,照樣沒有辦法把 我們的報紙送到讀者手中。” “其實很多人不是不要看報紙,而是他們買 不到報紙。我們是不是在發行方面,有做到讀者 的期望?”郭清江舉例,很多報販停業,或者去 世後孩子沒有接手,再來就是找不到派報員,以 及為了控制退報,賣報地點減少了等。有關報紙 發行的問題,是接下來《星洲日報》館方要去解 決的。
與星洲日報一起成長
郭清江是一代閱讀星洲、進入星洲,最後還 領導星洲的星洲人。“真的是一起成長!”他以 前愛看體育新聞,那些精彩報導出自前輩記者之 手,後來有幸和他們成為 同事。
《星洲日報》的情 義、社會責任何嘗不是這 樣,從一代又一代的記 者、編輯往下傳承。身為 領航的前輩,郭清江在日 常的分稿會議,總讓每位 同事都有機會充份表達對 任何課題的看法。 “在討論過程中,大 家其實就在互相學習。” 他自認,就算是總編輯的決定也未必是對的,他 會根據同事的想法綜合思考,再做決定。 若有任何重大事件,他更不會第一時間出 聲。“我就是希望讓其他同事不斷髮表意見,我 到最後才出聲。”他相信,同事都參與討論,發 表意見,才能一起成長。 “正派辦報”是郭清江立定的編務方針,也 是他想傳承給接班人的四字真言,以此引領《星 洲日報》繼續朝這條路前行。進入網絡時代,確 實有許多媒體盲目追求流量,用腥羶色的文字、 照片或影像吸引讀者眼球。郭清江相信,優秀的 內容始終才是一家媒體的品牌與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