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报道】纳吉1MDB案初判 点看最新消息
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封面

4天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7月前
8月前
1年前
2年前
门铃一响,包裹抵达;父母看见四四方方的包装,就知道我又网上买书了,或许是数量太过火了,原本支持阅读的爸爸也不免念了几句别浪费钱在书上…… 的确,现在能免费看书的apps多得是,比如“微信读书”“藏书馆”等等,如果眼睛实在累得不行还可以打开“喜马拉雅”听别人说书,想看漫画直接搜“漫画猫”“age”就有最新的漫画连载;虽说是优惠季,但是花个三五十块上网购书实在不值得,除了需要等待,阅完后也只能丢弃或送人,实体书并不如球鞋般可以保值升值,在当代来看的确属于亏本买卖。 或许是出生于务实大于理想的家庭,从小对于工具书的热爱胜于小说,也让我在班上变得格格不入,我更喜欢阅读《FBI教你看微表情》《化石图鉴》《保时捷结构历史》等等的书籍,阅读门槛和弃阅率相对较高,因此我买新书的频率也相对较少;上了大学,为了赶上同学的进度与老师的要求,我曾花了一半以上的积蓄买了各类的心理学、电影史、经济学、物理类书籍。也是从这时开始,父亲慢慢从“鼓励阅读”变成“鼓励少花钱在实体书上”。 买书犹如收藏模型手办 一个下午,我因为看了毕赣的《路边野餐》而对电影里面出现的诗意台词印象深刻,听闻该电影首映时曾出版限量同名诗集,网上搜索竟要五百余元,咬咬牙下单付款后,两个星期的期待换来的竟是品质如廉价佛经般的盗版翻印,这件事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明明可以把诗词抄下来,或是网上免费阅读,到底花钱买实体书是为了什么? 打开某购物平台,同一书名因为封面设计、材质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从普通版、封装版到精装版、珍藏版、20周年纪念版,硬纸壳封面与软皮封面,是否有加送限量纪念品、周边等等。日本漫画的销售分类模式貌似慢慢被推广了起来;如果真的喜欢某个动漫,可以购买其实体的“故事设定公式集”“分镜初稿全记录”等等,以此为参考,我在书局翻阅各版的《阿Q正传》也开始看到各式各样的内容添加,有者收录了《阿Q》的各书评或是额外的阅读资料,读者买实体书貌似不再拘泥于“为了看《阿Q》”,而是“在看《阿Q》之余了解其故事以外的奇闻逸事”。实体书的格局因为读者的需求而逐渐变大,这是好的迹象,也标示着实体书的购买意义正在发生变化。 除了内容,书的封面也是一大讲究。去年大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Drive My Car》就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里的其中一篇〈驾驶我的车〉,该书因为影片的大热而再版,并发出了新的封面,即呼应书名的红色版本(主视觉是女人的奶头〉以及呼应电影的绿色版本(主视觉是一辆车)。内容、价格相同,但是粉丝可以为此做出选择或尽数购入。买书犹如收藏模型手办,同一动漫角色可以有不同动作、形态;粉丝可依据自身喜好与消费能力购买,并从中获取收藏的快乐。 受法国城市阅读风气的影响,近期在女性名流中流行的“知性穿搭”也使得实体书的价值得到提升,日前就有欧美明星因为手持一本实体书出席红毯而被网友嘲笑装逼,说是这本书她根本不会看懂,带书出门只是为了显摆;不论事实与否,实体书在当代的确也变成了一项时尚单品,带着出门除了可以“杀时间”,也是一种智慧与气质的象征。拿着质感好的书本出门就犹如带着好看的包包,提升了安全感,也使得自己更有自信。 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们知识获取的管道趋向多元,各大阅读软件为书虫们提供了空前的便利。然而书店的开张却络绎不绝,虽说形式及营运有变(如“诚品生活”的多元化,书店与cafe的结合,从实体书店转型至网络书店,提升海外日语书籍进货量以达到独占目的等),但是读者对于实体书的需求貌似有所改变。在我看来,比起阅读,读者购书更注重的是收藏性与可读性。 因为阅读的门槛降低,买实体书更多是寻求除阅读以外的价值,它可以是买一个收藏、买一个附录、买一个单品、买一个身分;看来我们的阅书环境正在朝着多元的可能性前进呢!
2年前
2年前
2年前